去拜訪黃老之前沒做什麽功課(鬧鐘沒響我直接睡到集合前10分鐘才被人叫起來),15分鐘收拾完畢下樓集合奔向地鐵,跨出大廳的第一秒鐘我就知道自己在這個苦逼的聖誕節穿少了,由於膝蓋冷和本性慢熱我一路上打了無數哈欠。不過等到最後談話結束的時候,我倒是由衷的慶幸這天是聖誕節,能陪伴黃老共度節日,對所有同行的人而言也是絕無僅有的體驗。
聊天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黃老在説話,我們這邊根本沒人能有與之抗衡的交談氣場,一方面大家覺得他其實需要的就是傾訴和被傾聽,另一方面是黃老的經歷實在太牛大家都聼得很入迷。整個談話中受到的震撼還是相當之大的,出於課題資料累積和個人傾向等各种因素……還是流水帳了(其實就是懶)。
.
1,福利院狀況
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環境還是很不錯的,走進大門一片安靜,有綠地和水路,可能是冬天的緣故已經乾涸,景觀石上面有一圈一圈攀緣植物的殘骸。大堂寬敞乾淨,入口的大片落地窗採光很好,讓人眼前一亮,心情舒暢。可能也做禮堂用,右側有個小講臺,下面放了大片椅子。路標就在正前方的墻上,低處是一組戶型傚果圖,其實就兩種,看起來挺溫馨。我們走向左邊的通道去其中一個片區,到了目標樓層,走廊的中段有一個比較寬的公共活動區域,也是大落地窗,空地當中有桌椅,還有棋盤。一側牆壁上有一個很大的電子顯示屏,在滾動顯示菜單和價格(比我們的菜多而且便宜-,-),另一側靠近住房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公告欄,寫了本週的活動(模特隊……)。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個福利院是醫院式管理的,住戶根據身體狀況分三個等級,身體狀況越佳,護士、護工、醫生的介入就相對越少(日常打掃包括打水之類的体力活統統是社區負責的),但只要需要幫助,隨時都有護士值班。臨近的老年病醫院對於常見的小病小痛的就診也非常方便。
.
2,黃老居住環境
在樓層我們第一次被護士攔下,因爲已經提前聯係過了所以並沒有耽誤太久。輕叩房門之後,就聽到裏面傳來中氣十足的應門聲,當時是很驚訝的。見到黃老之後才發現他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都不是一般的好,倒是我們顯得特別拘謹。因爲擔心黃老感染,所以我們都應醫生的要求帶上了口罩。他不大滿意,覺得自己沒有那麽脆弱,而且對自己的病和死亡的相關字眼都直言不諱。“上次感染差點要了我的命,不過現在沒事了你們不用戴口罩”,但從中我們還是能捕捉到一絲心情的動蕩的。
趁大家和黃老在東一句西一句的熱身環節我打量起這個房間,簡單的一居室和一個並不方正的陽臺,比我們宿舍還是打多了。首先引起人注意的就是書籍,床邊的櫃子裏、靠墻的桌子上、電視機櫃的格間裏、靠墻的小書架上,還有他面前改造過的有架書作用的小書桌上……到處都是書,而且整整齊齊的碼放著,沒有任何隨意堆放的跡象。書的内容也涉獵頗廣,哲學、經濟、政治、社評、小説、音樂、歷史、健康、科學……而且不都是些考古書,更有很多是新近出版的。也有些報紙,四下還零散可見一些古典音樂的CD。CD機在桌子上,黃老坐在靠背椅裏一伸手就能夠到。
電視機旁邊有一個原本是花瓶的魚缸,黃老自嘲的說越名貴的魚越難打理,住院期間沒人照顧以前的魚都死了。靠近陽臺的架子上有幾盆街坊送的仙人掌和蘭草。床上方的牆壁上有兩幅花草的畫,比較特別的是畫幅的筆跡一直延續到畫布外面的木制劃框上。
.
3,病史和醫療體制話題
黃老最先談及的是自己病史。當初他的預後期望壽命是3到6個月,現在已經6年多了,黃老對自己的病情十分樂觀,但也坦承在病情反復的時候一樣不可避免的心慌和難過。話題轉到現在醫患關係的問題上,黃老的態度很客觀,分析了病人、醫生、和醫院三方的情況。由此談及現今醫療制度改革,政府大力推行中小型醫院和社區醫院的建設,黃老認爲普通民衆不願意相信相對名氣小的醫院是很正常的。聯係自己的病史,這種擔心為未必是空穴來風。剛開始發現問題是在他讀博士期間,醫生說沒什麽要緊的等再有問題再説,而他也忙於寫論文於是就沒動手術。那時他身為大夫的愛人還在世,又帶他陸續看了好幾家醫院,也做了病理切片,得出的結論都不盡相同,最後在協和由一個很牛的主任那得了個明塙的診斷。
這部分敍述,具體的醫學診斷並沒有說的特別清楚,但可以感覺的是黃老本人對待這段經歷的態度是十分平和的,是以完全合作的的心態去接受並理解醫生的各種反饋,即使反復求醫,也沒有太多敵對和不信任的負面情緒,推斷這與他個人的理性、家庭成員的患病經歷以及來自他愛人的幫助都是有關係的。黃老時至今日仍然很關注病因和治療的原理,但這不同于對死亡的五個心理階段中的“氣憤”(爲什麽是我得病),而是源自一種十分單純的求知欲。
.
4,群體影響、求知欲和責任感
黃老的傢庭成員中,因病去世的近親有好幾位。在這樣一個知識水平比較高的藝術世家里,當事人們心態都比較積極,坦然面對自己的疾病,而且彼此之閒互相開導和扶持。對於死亡他們都看得很開(“看得開,並不是不當回事”,特意要求追悼會不奏哀樂而是放古典),黃老更是看了許多與死亡的話題有關的哲學書籍。作爲一個笑口常開的好榜樣,護士長曾經邀請他去給病友們做過心態調整方面的講座,他也經常自發的常開導自己身邊的病友們。
黃老一方面心態很好,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好心態十分感興趣。他覺得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都很重要,“心也許也是种物質狀態“,心態對治療病痛的正面作用假如能夠更爲科學的得到解釋和量化研究,也許就不會有許多病人把這類的勸告當作單純的安慰。這個時候他就有些書到用時方很晚的意味了,進取之心不言而喻。後來說到他以高齡獲得博士學位,這才真正是在做學問(爲了重修湖廣會館,去了解孫中山的相關歷史,然後寫了孫中山與北京的研究生論文。再後來與協和結下不解之緣后,就孫中山最後的醫院時光寫就了博士論文)。
與黃老自發的探索精神相伴的還有社會責任感。黃老說自己總是問醫生,自己這個個例有沒有醫學意義上的研究價值,自己的經歷能不能造福有同樣病患的其他人。即使是在病床上,黃老爺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創造社會價值。作爲親歷中國成立的老人,再加上 他離奇的各項成就,黃老本身的經歷是十分有意思的。在他身體比較好的時候,會有北大和社科院的一些相關人員來做關於“口述歷史”的工作,對此他非常高興,覺得自己還是有些作用的。老一代知識分子的這種獻身熱情真是讓後輩們慚愧。
黃老對時事非常關注,對各類新興事物都有所了解,甚至比我們父母那一代更加沒有代溝(“你們父母忙著上班掙錢”),而且他不僅是知曉現實,更積極的想為改進現實盡一己之力(這和他早年的活動是一脈相承的)。他説道自己很多並有都是很厲害的教授,說到很多早年在國外發展的專業人士想玩年回國,發揮餘熱並自行養老,苦于沒有途徑等。
.
5,個人狀況
心理等評估項目由上述資料可以完成。
5點半起床,個人整理;6點,把水壺給護士等日常事宜;6點半,喫藥;7點,早飯,飯後散步1000步;8點,打盹;9點,看書;10點半,和病友下五子棋;11點,吃午飯,並提交明天的菜單;11點半,下棋;12點,陽臺午睡;1點,騎車出門;2點,返回,看書;4點半,下棋;5點,吃晚飯;飯後看鳳凰衛眎,聼聼音樂,看書;十點,睡覺。
視力下降,體力下降,讀書不能太長時間集中精力,大量寫作業有困難。
.
6,吃飯
被請客……以及無數會被和諧的話題。
.
背景知識:
http://baike.baidu.com/view/384151.htm